新书本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女生言情 >汉风烈烈起南洋 > 第790章 大拓殖开始了

第790章 大拓殖开始了(1 / 2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对于庸才来说,南洋的剧烈波动,会让他们损失大量的土地,是在遭受损失。

但对于真正的豪杰来说,这恰恰是一次大洗牌,一个自己或者儿孙也成为人上人的机会。

新马知府李銮宣的话,没有说错,现在这些位于河口、入海口的人烟稠密富庶之地,二十多年前不也是一片片长满了树木的雨林嘛。

现在能变得这么富庶,那都是一代代人开拓的结果,焉知现在的雨林,未来不是富庶的城镇呢?

这个道理,对于番禺马氏这样的大族如此,对于比他们更风光的南洋华人亲藩封臣,也是如此。

他们现在有地盘了,那儿子儿孙要发展往哪里去呢?

自然是雨林深处再去开发,这样再过二三十年,就又有一块相当富庶的土地了,不能继承家业的其余儿子,也有了属于他们的基业。

因此,当朝廷赎买大户田产的命令到达南洋之后,有新马府大族这样要被轻轻打上两巴掌了才肯给田产的,也有命令一到,就主动配合的。

甚至在南暨省,朝廷给出的一些世袭镇守使官职,还成了香饽饽,引得府县大户竞相争夺。

南暨省,锦石君伯领,新安县男辖地,山鹿镇守使堡。

在南洋,这样的行政区划,就代表着这到地方完全是由华人亲藩控制的封地。

君伯领差不多跟神州赤县上一个小一些的府或者州差不多,君子、君男领约等于一个县,镇守使那就是约等于一个乡都。

不过地盘虽然不怎么大,但南暨岛(爪哇岛)极为富庶,特别在华人带来先进耕种技术和大规模水利修缮之后,亩产更加夸张。

哪怕不算河里以及临近海湾的鱼获产出,锦石君伯领也大约有三百五十万石高,新安君男领大约有一百二十万石,就连山鹿镇守使的山鹿堡,也至少有六十万石的石高。

而之所以要用二十多年前,只在日本流行的石高来折算土地价值,那是是因为这玩意在拓殖和建封国的时候,非常好用。

石高,可以非常清晰明确的展示出这块封地的价值,虽然在大虞这种经济规模和活跃度的国家来说,把所有物产都用大米来衡量价值有些傻,但要是周围人都这么用,那问题就不大了。

因为大家都认同石高这个标准,那么它就可以相当准确的反应出这片土地的价值。

当然,这也显示出了,大虞在南洋最重要省份,很可能没有之一的南暨省(爪哇岛),社会风气是偏于保守的。

在如今的南洋使司中,其余省份的主要经济活动,大多是伐木材,制皮革,摘燕窝,挖锡矿,挖银矿,挖金矿,割橡胶,种甘蔗,种香蕉,种香料以及发展渔业。

特别是南洋运回去的各种干货海鲜和大咸鱼,是神州赤县内陆百姓最欢迎的外洋产品。

那些齁咸的大咸海鱼,甚至成了许多农户最重要的盐来源,也直接把风光了几千年的盐商,给彻底干破产了。

这也为江南的工商业,释放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,十几二十万曾经靠盐吃饭的盐户,不是进了工厂,就是下了南洋。

以至于现在神州赤县的盐,大多数时候就是指精白细盐了,那种掺了沙土的褐黄色粗盐已经基本消失。

可以说,南洋使司六省的这些特产,就是南洋百姓日子能过得不错的主要原因。

也是作为南洋人心中大虞应该的首都广州,在失去了十三行这种垄断外贸地位之后,在经济上仍然突飞猛进,已经把南京都远远甩在身后的重要原因。

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南洋,这个经济腹地,简直不要太完美,它们与神州大陆的互补性,比英格兰与印度的互补还要完美。

不过在大多数省都沉醉于向神洲赤县出口大量原材料,大搞经济作物的时候,南洋使司仍然有两个省,主要生产的并不是经济作物。

那就是南暨省以及日南省的明乡河平原(湄公河三角洲),这两省一直坚持基础农业为主,也就是基本只生产粮食。

其中,南暨省出产的粮食最多,不但给南洋提供了大约三千万人的口粮,还每年运回国内,为福建和江浙最少一千五百万人,解决了粮食问题。

这种典型的农业大省,自然是风格趋于保守的,甚至可以说,此时南暨岛是全南洋使司中,在治理体系,民风民俗上,最接近汉唐时期中国的存在。

山鹿堡还挺大的,因为它是南暨省开发的最早的地盘之一。

山鹿堡包括它上面的新安县和锦石州,位置在爪哇岛东部,著名的泗水府府城泗水东北约二十公里处,与大虎山岛(马都拉岛)隔海相望。

而这个堡垒的封君也非常有名,甚至不能说非常有名,而应该叫名闻天下,堡主镇守使正是大名鼎鼎,亲手用手铳打死了原日本国天皇的山上彻。

不过,现在的山上彻已经改名为唐彻了,因为山上这个姓,一听就知道是原本的倭人,莫子布自己的恶趣味倒是满足了,但原名山次郎的山上彻却非常痛苦。

好在莫子布是个相当大度的君王,知道山上彻的痛苦之后,没有怪罪他不识抬举,连皇帝赐姓都要嫌弃,而是大笔一挥,再次赐山上姓为唐姓,之后山上彻就成了唐彻。

山鹿堡修建的时候,是用作军事用途的,因此完全是按照内地砦堡的样式修建的。

不过随着当地土人的逐步被同化和消灭,这个临海有个小港口,周围土地肥沃的地方,不再需要用堡垒来保护自己了。

于是十年前,唐彻(山上彻)将整个山鹿堡搬迁到了这个临海的小渔村,并逐步发展为了东爪哇岛规模较大的海港城镇。

山鹿堡中,整个城镇呈椭圆形,两条大街在城中心呈十字交错,镇守使署衙就在交汇处,这里有一个大广场,平日里镇守使传达什么命令,惩罚什么罪犯,都会在这里公示。

因此,这里也成了整个堡镇里最热闹的地方,四处可见身穿汗衫套比甲,外束非常轻薄纱裙女子和上穿半臂,下穿短裤,脚踏草鞋的男子,笑闹着走过。

南洋实在太热了,这份炎热,让过番的汉人在衣饰上进行了大量细小方面的改动,其中最常见的,就是露胳膊和小腿的各种服装,开始大行其道。

哪怕是女性,哪怕是在风气最为保守的南暨省也是如此,露出胳膊和大腿的服装成了最合适最流行的选择。

顶多在外人多的时候,家中富裕的女性会选择用一件轻薄纱裙,象征性的遮一下,至于家境一般的,压根就不顾这些。

眼看快到中午,唐彻(山上彻)开着一辆煤气机车,突突突突的往署衙而去,跟在他身后的,则是十几个身穿半臂,背着火铳,腰间挎着武士刀的藩兵。

作为一个从东洋使司蓬莱省,也就是原本九州岛来的封臣,唐彻的封地上,倭国风还是随处可见的,甚至比一般的封地都要浓厚。

原因倒不是到了南洋倭人更喜欢和倭人扎堆,实际上倭人南下之后,很不愿意和倭人扎堆。

因为这样外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不是汉人,甚至还会把他们扎堆的地方,在心里标记为倭人聚居区来歧视。

千万别觉得这很夸张,其实想想就知道,如果退回去三十年,1995年的时候,都别说美米国公民身份,就算一张绿卡,那就真的是人上人的标志,在一般地方喝醉了打人都没人敢管。

这还是在已经对美国人相当硬气的中华,在其他国家,那份威风可想而知。

而此时,中华在世界上的地位远比1995年的美国高,倭人与华人之间,也没有明显的外貌差距。

由此可想而知,一个华人身份,对于倭人来说,是多么的重要。

他们哪还会保持倭人传统,哪还会跟倭人聚居,他们恨不得所有倭人同胞都不认得自己才好。

以至于在大虞有个辨认倭人的最好办法,那就是如果你遇到一个言必称汉唐,书必写我炎黄二帝,喜欢找别人口音的茬,对待土人激进的你都有点觉得过分,且言谈举止有古君子风,甚至让你有种古人从书本中走出来感觉的人,那就没错了。

这家伙百分八十是倭人,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不是半岛的朝人,就是以皇帝元从自居的京汉高门。

真正的汉人,没有他们这么纯的。

而唯一在唐彻(山上彻)这里有些意外,很多倭人豪杰喜欢来山鹿堡扎堆投靠他,原因就是唐彻一铳打死了光格天皇。

对于日本这个国家,对于倭人这个民族来说,在这个时空利益肯定是受损很严重的,因为已经快要成型的国家和民族概念都消失了嘛。

但对于每个倭人个体来说,上到征夷大将军德川家齐,下到被运到南洋来的契约工人,只要他活着,就受益极大。

此时一个汉人的威风,是后世绝对难以想象的。

六万万两千万人享用着超过两千八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享受着全球断档的贸易逆差,还享受着超过两千万土人农奴的供养。

房子、土地、老婆完全不缺,哪怕是在汉女少的南洋,只要你要求低一点,娶三四个土著女人也是没问题的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