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书本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女生言情 >娘子别画大饼了,快给我和离钱 > 第136章 库房河堤,天差地别

第136章 库房河堤,天差地别(1 / 2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三重核对法——账目、凭证、实物,如今账目和凭证都查过,张进拿来的凭据表面天衣无缝,可越是完美,越让林萧嗅到一丝不寻常的味道。小安那句“石料有问题”像根刺,扎在他心头,挥之不去。

“明日一早,去决堤口。”林萧低声自语,目光落在帐外,黑夜如墨,唯有远处灾民营地传来几声压抑的哭泣。

他揉了揉眉心,心中暗道:“这岷江决堤,银子花了十万两,堤坝却说塌就塌,绝不是天灾那么简单。”吹灭油灯,闭眼躺下,耳边却仿佛又响起小安哽咽的声音:“我爹说,送来的货不对账……”

次日清晨,林萧便早早带着张年和钱度,骑马直奔岷江决堤处。马蹄踏在淤泥上,发出沉闷的响声,路旁是洪水肆虐后留下的满目疮痍——倒塌的民房、散落的木柴,还有被冲得七零八落的稻田。林萧目光扫过,心中一沉,隐隐生出对大自然的一丝敬畏。

岷江决堤口近在眼前,江水仍在低吼,似一头被激怒的猛兽,翻腾着浊浪拍打两岸。决堤处宽约数十丈,原本的堤坝只剩残垣断壁,巨石散落,木桩断裂,露出狰狞的断口。

江风呼啸,带着湿冷的寒意,吹得林萧衣袍猎猎作响。他立于岸边,俯瞰这被撕裂的大地,胸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。

“浩浩洪流不可挡,”他低声念着,目光却愈发沉重。从古至今,治水便是华夏子民与天斗的漫长篇章。大禹凿龙门,疏九河,留下千古传说;汉武帝修渠,唐太宗筑堤,历朝历代,无不倾尽心力与江河争命。即便到了后世,科技日新月异,三峡大坝傲视全球,可每逢洪峰,依旧有村庄被吞噬,家园被摧毁。天灾无情,挡不住洪水的滔天之势,可眼前这岷江决堤,洪水规模并不算大,堤坝却不堪一击,分明是人祸占了上风。

林萧蹲下身,手指轻触一块巨石,表面看似光滑,可稍一用力,石皮便剥落下来,露出内里疏松的质地。他随手一捏,石屑簌簌落下,脆弱得像风化的土块。

“这石料,怎会如此脆弱?”他又捡起一根断木,木头表面湿漉漉的,散发着一股霉烂的气味。他用力一掰,木头应声裂开,断口处赫然可见密密麻麻的虫洞,内里早已被蛀空。

“大人,这……”张年瞪大眼睛,语气中透着震惊。钱度也凑过来,脸色阴沉:“这木头看着像堆放多年的老料,根本不该用在堤坝上。”

林萧冷笑一声,目光扫过决堤处的残骸,残破的木桩东倒西歪,巨石七零八落,有的甚至被冲得只剩半截,喃喃道:“修了三年的堤坝,现在却如此不堪一击。”

他转头对后面的张年钱度说:“走,去旁边的库房,看看剩下的材料。”

古代修筑河堤,工艺虽不及后世精密,却也有严苛的章法。他曾读过《营造法式》,知晓修堤的步骤:先勘测地形,选定堤线;再挖基槽,夯实地基;

随后填土筑堤,层层压实,每层必以木桩加固;最后铺设石料,嵌以糯米浆或桐油,防渗防裂。

木材需选坚韧的松木或榆木,石料则以青石、花岗岩为佳,需经风吹日晒而不裂。工匠们还会在堤内埋设“镇水石”,祈求神灵庇佑。

可眼前的堤坝,地基松散,石料剥落,木桩腐朽,哪有一丝精工细作的痕迹?林萧心中暗道:“十万两银子,换来的竟是这般豆腐渣工程。”

不多时,库房门口,一个瘦削的中年男子,匆匆而来:“小人库房管事王福,拜见大人。”他昨天就得到消息,四部联合调查的人到了泰安县,他们肯定会来自己管的库房调查,所以一大早就蹲着库房旁边,身穿官服的林萧等人还未走近,就被王福看见。

林萧瞥了他一眼,语气平静:“王管事,我乃大理寺司直林萧,奉陛下之命调查岷江决堤案,这库房里还有多少修堤的材料?”

王福擦了擦额头的汗,弓着身答道:“回林大人,库房里还有些石料和木材,不过……不过不多,都堆在西边的棚子里。”他声音略带颤意,似乎怕说错什么。

林萧点头,带着众人直奔库房。库房坐落在决堤口不远处,是一座简陋的木棚,棚顶铺着茅草,周围堆满杂物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