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书本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非洲创业实录 > 第八十八章 达累斯萨拉姆的不速之客

第八十八章 达累斯萨拉姆的不速之客(2 / 2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弗拉布莱有些激动的说道:“那你呢!舒拉尼同志,你不和我们一起撤退么?”

舒拉尼笑了笑,眼角浮现出皱纹带着岁月的痕迹。

“我这种老家伙,自然是要留在这里和科马尔诺共存亡,之前也说了,总有人要留在这里和敌人周旋。”

“能把敌人多拖住一天,对于我们就越有利,而这种必死的局面,自然要我们这些老家伙留下来执行,你们还年轻,更应该帮我们看看匈牙利的未来。”

弗拉布莱眼睛瞬间湿润:“舒拉尼同志,还是让我留下来吧!你可一点不老,而且你的价值可比我们要大的多,你们这些老同志有更丰富的斗争经验,这都是我们党所需要的。”

舒拉尼语气变得有些严厉:“弗拉布莱同志,我是总指挥,这是我的命令,你必须坚决执行,至于所谓的斗争经验,相比较你们这些火种来说,反而微不足道,毕竟,只要火种能够一直保留下去,那未来即便我们失败了,也能够卷土重来。”

弗拉布莱还想反驳,但是舒拉尼不再与他争论,而是坚决的摆摆手道:“执行命令!”

凌晨两点。

科马尔诺船厂传来一声巨响,随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,而过了大约三个小时,科马尔诺的铁路桥也在一片爆炸声中,沉入莱茵河面,铁桥没有完全沉没河底,而是被桥梁挂住,部分露出在河面上。

而这也意味着,莱茵河河面暂时无法通航,除非将铁桥的残骸清理干净。

奥匈军队也注意到了科马尔诺发生的变故,于是,天初亮,奥匈军队发起了对科马尔诺的总攻。

几乎没有遇到太多阻拦,就攻入了城区里,而这个时候科马尔诺主力早就已经在夜晚被弗拉布莱带走。

城里仅有舒拉尼和数百多名工党潜伏,他们准备在科马尔诺城和奥匈军队进行巷战。

但是,人数的差距下,显然舒拉尼等人只有死路一条,在经过三天的激战,和全城搜捕,科尔马诺北岸的工党彻底被剿灭。

但是,奥匈帝国的指挥官却高兴不起来,船厂等基础设施被毁,这也意味着科马尔诺的价值大大下降,同时对奥匈帝国军队接下来的行动也造成了困扰。

而莱茵河南岸,科马罗姆要塞也更加难以夺取,即便付出巨大代价夺取科马罗姆要塞,想要重新恢复当地交通,也肯定不如之前铁路桥和船厂还在的时候方便,光是建造一座新的铁路桥就要费不少时间和功夫。

……

匈牙利战火纷飞的时候,一艘希腊的客轮在东非的达累斯萨拉姆港悄然靠岸。

一群游客从客轮上走下来,观察着这座东非最发达的城市。

其中一名带着眼镜,犹如学者打扮的游客介绍道:“这里就是东非第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,也是东非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,在上个世纪,这里还是桑给巴尔苏丹国的领土。”

“不过,那时达累斯萨拉姆仅仅算一个稍有规模的小镇,整个桑给巴尔苏丹国,主体在海对岸的桑给巴尔岛上。”

“而东非在原桑给巴尔苏丹国的基础上,对达累斯萨拉姆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现代化改造。”

“从殖民地时代开始,达累斯萨拉姆就一直是东非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,可以将它类比成列宁格勒。”

“作为东非最早的城市,达累斯萨拉姆市见证了东非的完整发展历程,而列宁格勒,作为曾经帝俄的政治和经济中心,也见证了俄国曾经强盛的历史。”

“所以,达累斯萨拉姆和列宁格勒有很多相似点,我们此次的东非之旅,也将从这里展开。”

虽然是一艘希腊的客船,但是这艘船上的部分乘客,却并非希腊人,而是苏联人。

这一点并不奇怪,因为有很多希腊船只跑黑海—地中海—红海—东非航线,这条航线本身就是一条国际主航线。

东非不需要多说,是一个巨无霸规模的活跃市场,而黑海,红海和地中海,这三处地方,涉及到苏联这个超大型国家,中东欧,中东,甚至是中亚等地区,同时和欧亚贸易主航线交汇,繁荣程度自然不用多说。

所以,这条航线上汇集了各国船只,而希腊算是海运比较发达的国家,所以东非东海岸的希腊船只非常常见。

“果然不愧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大国,东非的经济繁荣程度确实比我们苏联要高太多,就达累斯萨拉姆的景象,恐怕比列宁格勒和莫斯科还要繁荣一些。”一位苏联老者赞叹着。

“要知道,东非的建国历史不过区区半个世纪左右,而像达累斯萨拉姆这种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,东非却足足有将近十座之多。”

“在全世界,恐怕也就美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能够和东非媲美,而且东非比美国更可怕的地方在于,它仅用了几十年,就完成了美国近百年才达成的经济成就。”

“上个世纪中期,非洲大陆的情况和原始部落也没有多大区别,所以我们此行的目的,就是要找到东非迅速崛起的秘诀。”

“约瑟夫同志也说过,东非虽然是政治上极其反动和腐朽的国度,但是他们发展工业和经济的一些做法,也确实值得我们借鉴。”

约瑟夫也就是现任苏联领袖,而对于任何苏联人来说,东非这种依旧维持帝制的国家,显然在政治制度上是比美国,这个邪恶帝国还要反动和落后国家。

但是,苏联现在却偷偷摸摸的安排一群专家,到东非“取经”,学习东非经济发展的一些技巧,这也足以见识到东非崛起对全世界的震撼。

事实上,在苏联之前,不是没有国家对东非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感兴趣,但是因为东非之前的经济发展模式,和如今资本主义世界太过格格不入,所以这也成了很多国家的忌讳。

在主流资本主义国家,几乎绝大部分经济学家,都鼓吹市场完全自由,而东非显然不是一个市场自由的国家,这就和他们的信念产生了冲突,所以,东非政府遭受了国际社会不少抨击。

不过,这些问题在1910年东非经济转型后,基本就见不到了,在很多人看来,东非回归市场经济,毫无疑问是进步的举措。

而苏联,则恰好相反,他们对东非1910年以前的经济政策十分感兴趣,而这也是这次苏联人偷偷进入东非的原因。

近期苏联在关于经济发展领域的大方向已经基本确认,但是,苏联政府对于接下来他们要实行的经济模式抱有一定的怀疑,而在全世界搜寻素材和标本后,东非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进入了他们的视线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